【专项基金系列访谈】游学加国 感恩前行
发布日期:2015-11-02
——陆静妍
今年六月份,我成功获得校基金会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基金的资助,于七月份远赴加拿大交流学习。历时一个月的加拿大小学期游学项目,其所见所闻在我的人生履历上画下了浓重色彩的一笔。这一个月,我不仅学习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在阿卡迪亚大学和圣玛丽大学学习了北美文化课程和学术英语,感受到了加拿大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差异。加拿大大学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实地教学,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这与中国的英语教学很不一样,中国英语教学注重老师授课,还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更多地是在课室授课。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感受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教育,也体验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对比加拿大与中国的大学教育,我感到中西方教育虽存在差异,但各有千秋,不能说哪一方的教育更加完美,只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周末的时候,学校会组织我们去参观加拿大当地著名的景点,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地人的热情和人们分类回收的意识。在加拿大生活的日子里,加方的老师、学生助理待我们如家人一般,无不关心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出行各个方面。我们小组的一位同学在哈利法克斯机场丢了行李,白仁思校长积极与机场方面沟通,在找到行李后先寄到自己家里,而后他亲自将行李送到我们同学手上,这让在异国他乡的我们倍感温暖。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路上总能遇见迎面微笑的人们,一句温暖的问候无意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们的分类回收意识,不管在哈利法克斯,还是在多伦多,不论学校内外,分类回收标识无所不在。街道上的分类垃圾桶,细分到塑料、纸质品、玻璃制品、不可回收垃圾、食物残余等。人们也很自觉地把垃圾进行分类,例如我们的英语老师托马斯,喝完咖啡之后,把咖啡杯分成纸质咖啡杯身、塑料杯盖、硬纸质类的隔热垫来分开投掷。学校饭堂的分类回收也做得很好,在阿卡迪亚大学,饭后剩余食物和餐具都要分类回收,用过的餐具由饭堂的机器自动清洗;而在圣玛丽大学,盘子、玻璃杯、刀叉等要分开放置。相比于在国内的我们,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会在饭后收拾自己的餐桌,但是分类意识还不够强;街道上的简单分类回收垃圾桶,很多人都没有按标志分类投掷。
在加拿大的一个月,我有幸担任组长一职,学习生活很充实,这不仅锻炼了我的领导能力,更培养了我的团队意识。我本身性格比较内向,通过这次活动,我从最初的羞于交流,到逐步适应环境勇敢开口,英语口语虽仍有欠缺,但进步明显。若要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还是友谊。我很怀念在加拿大的日子,不管中方还是加方,我们整个团队像一个大家庭,亲密融洽。
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想要深入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底蕴,明显是不够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中外交流项目中;在全球化视野下,在学习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感受中外文化的魅力。
这次加拿大之行,我想感谢的人很多。捐赠方海盟安正高校后勤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国际交流项目基金这次给了我
2万元的资金支持,这笔费用大约占总费用的一半,为我的父母减轻了一半负担,这也同时激励我在交流期间更认真努力地协助老师进行团队管理,使我更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感谢学校和基金会给我这次出国交流的机会,感谢带队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照顾。今后我会更加珍惜,好好学习,也希望自己有机会可以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尽我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